傳統家電企業如何突破重圍?劉海中認為,重中之重在于把握用戶。這一理念與傳統家電企業當前勁敵互聯網企業不謀而合,后者自成為顛覆者以來一直宣稱對用戶的重視,并強調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進行產品規劃。
互聯網新貴的沖擊及用戶習慣的改變,讓傳統家電巨頭日子過得有點難。
4月8日,四川長虹發布2015年財報顯示,去年凈利潤-19.76億元;深康佳A2015年財報則顯示,去年凈利潤-12.57億元,同比銳減2488.32%;9日,TCL發布一季度預告,凈利潤同比下滑59%-70%。
盡管數據不太如意,但傳統家電企業正在奮起直追,并已經擬定出未來方向。4月11日,四川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劉海中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整個家電企業面臨困境,因此“一些家電企業要進一步拓展,謀求新的增量”。
傳統家電破局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過程中,劉海中沒有避諱長虹目前所遭遇的“困惑”,長虹并非個案。在他看來,傳統家電希望實現幾何形增長已經不可能,“家電產品利潤越來越薄”。在尋求增量的同時,如果僅依靠原有產品和模式,“難度越來越大”。僅從技術來看,電視進入4K階段,再在“K”上做文章“沒有必要”,對人眼所需清晰度而言,當前技術已經能滿足,想進一步突破是個難題。
和借助互聯網,打造生態圈,迅速在家電領域聲名鵲起的新興企業不同,長虹將視角放在物聯網轉型。“長虹圍繞智能服務在做很大的局,未來增量的大部分可能來自于這塊,通過云服務,協同社會各方不同形態的內容提供商,做跨界協同。”劉海中說。
他還以阿里發布阿里云為例,表示阿里與長虹很相似,但阿里是基于現有平臺,協同會有難度,而長虹擁有1000萬智能終端。“打造物聯網平臺,格局會有很大改變,這是未來商業模式、新的企業心態。”
傳統家電企業如何突破重圍?劉海中認為,重中之重在于把握用戶。這一理念與傳統家電企業當前勁敵互聯網企業不謀而合,后者自成為顛覆者以來一直宣稱對用戶的重視,并強調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進行產品規劃。
長虹對把握用戶有自己的理解,比如做物聯支付平臺,加強聚合用戶資源能力,同時,怎樣規避隨著產業競爭,內容同質化導致用戶聚集日益離散也是長虹思索的疑問。“單純以商業為核心基礎構建用戶服務平臺已經顯得脆弱,物聯網讓端與端、物與物、內容加服務打通,構建強大的云服務平臺,將智能制造終端帶動起來,目前長虹正在構建的是智能制造、智能研發、智能交易三大平臺。”他表示。
長虹還將構建智能大規模個性化個人定制,“物聯網不一定要鎖定某一個區域電商平臺交易,未來物聯網平臺必須依靠強大的硬件智能制造支撐,既能把終端產品通過云服務平臺像消費者推送,自身的智能終端用戶資源又可以實現開放共享。”據劉海中介紹,去年長虹在智能服務方面做了線下服務的探索。比如做小區物業綜合服務、小區家電清洗等。
破解行業圍剿,物聯網并非唯一利器。國際化對長虹而言尤為重要,劉海中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國際化是長虹謀求新增量的重要路徑,以智能終端為基礎,向新產業拓展,“長虹具備做國際化的基礎”。目前,長虹在亞洲、東南亞、印尼、巴基斯坦、歐洲、捷克等區域拓展國際化“走得比較穩扎穩打,在這些地方建立了電視、壓縮機制造工廠,未來可能還要做更大提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長虹為破解困局、抓住用戶,試圖在移動通訊上累積更多資源,和大的物聯運營平臺關聯后,做數據交互。劉海中進一步表示,個別家電企業資源還用在某項產品功能、技術,但其實這在未來都會走向同質化。在總結物聯網與互聯網最大區別時,劉海中說,物聯網能讓物和物自動連接,同時物與內容各個方面的內容能連接,最終能為用戶提供各個方面的內容服務,滿足消費者“懂我”的消費需求,而不是你給我界定的服務需求。
硬件免費時代?
樂視從誕生之日就打出“行業顛覆者”號召,4月10日,賈躍亭發布一份公開信,表示樂視將以“414硬件免費日”為起點,號召并引領硬件進入免費時代,呼吁推動全球消費習慣變革、重新定義商業關系,引領全新生態消費時代到來。對于從來不依靠一雙腳行走的樂視來說,旗下電視、手機、汽車、影視、體育等更像樂視向市場撒入的行軍蟻。
“硬件免費”只是樂視“能折騰”的其中一項,僅以樂視電視為例,提出硬件免費早有先兆,去年樂視在中國香港包括逐步在內地提出的會員收費,都是為這一號召所做的鋪墊。但即使像樂視這樣擅長顛覆,“樂視電視硬件產品仍是虧本賣,負利定價,”4月11日,樂視致新品牌營銷副總經理李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李胤說,硬件免費,只收取服務費,樂視電視這么做目的是“引導行業變革,為用戶提供創新價值”。硬件只是為用戶提供的載體,通過硬件帶來生態和服務,用戶為價值、生態和服務買單。那么,用戶買單的這部分能夠補給免費的硬件嗎?他表示,這一模式想做更好的服務價值會有壓力,但樂視擁有像超級體育會員等資源體驗,有信心實現持續的會員付費。
劉海中對硬件免費的說法存疑,他認為,靠純粹內容提供、單一內容服務獲利,“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大部分推崇這種模式的都是新興互聯網企業,因為它們沒有硬件支持,沒有硬件研發能力,靠貼牌加工。”他強調,如果沒有硬件制造研發能力,面對技術更新“只能坐以待斃”。此外,單純把電視當作一個顯示器的話,內容大量是壟斷,消費者選擇很多元,未必只選其中一個。“就像之前電視盒子內容都不一樣,每換一個盒子要交不同費用,這是對消費者巨大的傷害。而物聯網時代就是要消費者體驗自在的服務,而不是只能看一方提供的內容,單一的模式沒有用戶基礎。”
直到現在,樂視電視仍然是虧本賣硬件,但如果用戶不購買服務費,樂視還會用廣告費做支撐,其次,像游戲、大屏購物、兒童教育,都是有價值的付費產品。在李胤看來,樂視選擇這條路,其實會“逼著把服務做好”。
李胤對盈利持有更多信心,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會員購買三年四年影視費用“已經可以回本”,“如何運營用戶是智能電視藍海市場,未來智能電視核心競爭力是廠商是否擁有強大的用戶運營能力。傳統廠商在運營用戶的能力跟得上就有競爭力,會活下來,不能做到的就會漸漸消亡。市場在2-3年會發生洗牌,跟上用戶運營能力的企業會逐漸凸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