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電動化和智能化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兩大趨勢,特別是智能化方面,2016年以來無人駕駛汽車進入加速發展期,甚至有超越新能源汽車之勢。
在北京國際車展發布會現場,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相對于新能源汽車,我們更容易看到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目前第一階段的無人駕駛,也就是輔助駕駛已經實現了;第二階段的無人駕駛,也就是半自動駕駛在2017年、2018年左右也將到來;第三階段的無人駕駛,也就是高度自動駕駛在2020年左右應該也能夠實現,并有希望在2025年左右實現第四階段的無人駕駛,也就是完全自動駕駛。”
同時,無人駕駛汽車的量產也近在眼前。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總工程師黎予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長安汽車針對高速公路路況的無人駕駛汽車在2018年就將實現量產。而為了在短時間內實現量產的目標,長安汽車也從技術和成本兩個方面進行了準備。技術方面,長安無人駕駛汽車通過與博世集團、清華大學的合作,盡量采用現有的成熟技術;成本方面,長安無人駕駛汽車則通過使用量產的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大幅度降低了無人駕駛汽車的改造成本。
盡快實現量產也是北汽無人駕駛汽車的首要發展目標。榮輝表示,如果順利的話,今年年底前就會看到北汽某種類型的無人駕駛汽車出現在商用中。同時,為了降低傳感器的成本以盡快實現量產,北汽集團此次亮相了四款無人駕駛汽車,分別采用四套技術方案,以通過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GPS定位之間的不同搭配,實現成本和功能的優化組合。
相對于長安汽車、北汽集團為代表的主流車企所采用的漸進式技術路徑和產業化方案,谷歌和百度為代表的IT巨頭在發展無人駕駛方面則采用了一步到位實現無人駕駛的技術路徑,其技術更加先進,成本也更加昂貴。以傳感器中的激光雷達為例,谷歌和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使用的均是Velodyne HDL-64的360度64束激光傳感器,成本高達50萬元,這也成為了阻礙谷歌和百度實現無人駕駛汽車量產的最大障礙。
不過,谷歌和百度完全無人駕駛汽車的量產也已經有了明確時間表。按照谷歌此前的預計,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將于2020年實現商業化,并于2025年實現量產。百度高級副總裁、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近期提出,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將于3年內實現商用,5年內實現量產。
來源:中國證券報 |